​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新闻聚焦
行业技术
首页  >  新闻聚焦   >  行业技术  >   详情
无人机:防汛减灾一线的“多面手”
来源:尖兵之翼 | 作者:无人机 | 发布时间: 2022-02-11 | 28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统人工巡检战线长、面积广、徒步巡检效率较低,安全风险较大,而无人机的介入有效助力防汛工作,弥补人工巡检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我国在防汛方面的监险抢险方法和工作都较为传统,缺少更加准确、科学和便捷的相关设备及技术,而无人机技术的出现,则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防汛抢险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目前我国的防汛工作不但门类较多,而且任务繁重,因此,无人机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重点就在于根据工作需求完成定制任务和对应功能。

传统人工巡检战线长、面积广、徒步巡检效率较低,安全风险较大,而无人机的介入有效助力防汛工作,弥补人工巡检的不足之处,为巡检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洪水灾害中,无人机因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防汛工作更高效的进行。无人机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可通过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

一、实时观察,掌握信息

无人机搭载着高清云台摄像机,可迅速穿越山区、河流等人员不易进出的灾情严重地区,深入腹地获取受灾情况、实时监测洪水的发展情况,并传回图像。

 

指挥中心可通过无人机传回的图像直观地了解洪涝灾害的强度和分布情况,未雨绸缪,及时对汛情的发展做出应对方案,有效降低和减少灾害风险。同时,无人机还能实现远距离目标的坐标实时解算定位,为减灾和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隔空对话,助力救援

在道路受阻,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救援团队可以通过无人机在空中搜寻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在锁定具体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利用无人机的高音喇叭将救援的方法告知被困人员,并与被困人员进行实时隔空对话,这对于快速稳定局势,安抚被困人员的情绪有积极作用。

 

在救助过程中,无人机可以配合救援任务的展开,传送绳索,通过对话指导被困人员的行动。同时,当救援团队无法马上到达被困人员的位置进行营救时,无人机还可以携带救生圈、食物、饮用水等应急物资,以空投的方式快速精准投放到被困者手里,提高被困人员的生存概率,为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三、抢修通讯基站,及时恢复通信

光缆维修区域山势险峻,采用传统人力布放光缆耗时耗力,难度极大。利用无人机布放光缆则能有效克服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影响施工的不利因素,特别适用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和跨河等复杂区域,既确保了施工安全,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抢修工作。

 

四、灾情评估,灾后防疫消杀

救援推演:基于二维正射模型可以制作电子指战图,便于救援人员合理部署应急救援力量。基于三维模型,还可提前预判洪水冲击方向、易受灾区域、测算圩堤内外的水位差值、进行淹没分析等,协助风险评估,撤离路线标注。

 

灾情评估:智图具备分析功能,可进行在线测量,包括直线距离,区域面积,土方体积,具体点位信息定位。通过这一系列功能,协助消防指战员测量灾区的受灾面积,决口跨度测量等,助力灾情评估、人员搜救路径规划。

灾后防疫消杀:洪灾过后,往往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为了保障人员安全:通过无人机可实现空中喷洒,只需简单设置作业参数,就可全自主作业。远程操作有效控制人员和疫区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近年来,泥石流、塌方、地震、洪水......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变得格外重要,地质灾害调查在一些重灾区,这些工作会变得格外艰难。

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地质灾害灾区进行调查是一项成本与代价都很高的工作,运用无人机影像技术来无人机低空摄影系统能快速获取高质量、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实时图传、正射影像、倾斜摄影等技术手段,可高效的完成各类地质灾害调查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以上内容为高博特编辑选取的热点新闻,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关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