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作为一家民用无人机智能技术应用供应链企业,耐雀科技已推出了测绘无人机、智能AI巡检无人机、多任务无人机等多款产品,初步实现了从设计、制作、测试到成品的全链条自主生产。
在南昌高新区的江西空中未来科技集团一楼展厅内,摆放着数架自主生产的八轴无人机。
“我们结合机载控制器和AI技术打造了一套全自动无人机飞行系统。采用自主编写的自动飞行算法,指导无人机自动起飞、自动充换电、精准降落,飞行巡检过程中,系统还能对城市管理常见问题进行目标智能识别、跟踪和上报,这项创新技术也为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各种场景应用中打开了新的篇章。”空中未来执行董事杨宇川说。
作为一家以前沿无人机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空中未来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企业自成立之初便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深度合作。
2020年9月,江西、湖南、安徽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全国首批试点省。“最早我们只是采购设备销售无人机。但随着政策的发布,我们认为无人机行业应用前景广阔,于是将无人机应用服务和生产制造集群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作为企业主业。”杨宇川说。
除了无人机整机生产企业外,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的南昌,中发天信、三瑞科技、中航光电等一批发动机、无人机及零部件配套企业也在“抢滩登陆”,涵盖整机研制、发动机、零部件加工、新材料、试验试飞、通航运营等多个环节,一个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链正在南昌加速构建。
一批无人机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创新,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使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谈起我市无人机产业的发力方向,江西省通用航空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章志民认为,南昌市相关部门应对全市工业无人机产业供应链缺失薄弱环节进行动态梳理,大力发挥“链主”企业的行业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同时,做实做细产业领域,不断挖掘新的市场机会,促进产业持续集聚。
振翅高飞 打造无人机产业发展新图景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是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较长的综合经济形态。面对低空这一超大发展空间、发展资源,低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标志性的新质生产力。
随着南昌市《关于进一步推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南昌市无人机产业迎来发展新图景。
走进西安德润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前来咨询参与培训的人络绎不绝。
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无人机驾照培训的机构。“自我们2019年在昌设立分公司以来,前来参加培训的人员不断增加,近几年更是暴增。直观来说,因为无人机驾照考试开考单个考场的考生人数需超过50人,前几年我们一年只能开考6次,现在每个月就能有两次考试。这说明南昌对于无人机驾驶员需求的增大,也说明了南昌无人机产业发展正在向好向快发展。”西安德润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总经理陈韵竹说。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申请取得相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像考取汽车驾照一样,无人机驾驶执照必须在正规授权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规定课时的培训,否则培训无效。”陈韵竹说。
除了社会培训,在无人机人才培育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也不可缺位。
记者从江西飞行学院了解到,早在2019年该学院就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无人机商业应用、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等方面培育本土人才。“南昌市有很好的航空产业基础,军用无人机制造能力较强,但民用无人机制造和应用的企业相对较少,且规模不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培养无人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计划于2025年开设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助力南昌市做强做大无人机产业。”江西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副院长徐剑锋表示。
针对我市无人机产业的后续发展,江西省无人机应用协会会长陆凌岳认为,无人机驾驶航空器作为低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政策支持、大众认可、产品成熟、应用场景丰富的大环境下,低空经济中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领域将会随着更多应用场景被深度挖掘与技术革新创造更多可能,同时也能创造更大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未来大有可为。
“南昌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具有浓厚的航空文化底蕴。目前南昌市也出台了一些低空经济发展鼓励政策,但相较于一些城市优势不明显,产业配套也尚不完善。我希望南昌能够引进一些头部企业与培育本土低空经济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陆凌岳表示,“我们还可以推动南昌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增加闲置空域利用率,支持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的研发和生产,鼓励低空文旅、行业应用等低空经济业态发展。全国多个城市都参与到低空经济产业‘抢人抢企’大战中,在这场大战中,我们应发挥优势,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低空经济企业,让南昌这片航空热土在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上火起来。”
当前,南昌市制定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到2026年,“4+4+X”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完善(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4个特色产业,工业设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若干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