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深海雷霆”余音未绝:世界各国深水炸弹发展状况扫描
来源:解放军报 | 作者:李亚飞 赵永涛 | 发布时间: 2023-10-23 | 336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在第28届欧洲海事防务展上,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了一种研发中的可用无人机投放的深水炸弹……

 

RBU-6000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埃尔玛”深水炸弹发射系统;

 

“燕鸥3”深水炸弹;

 

“刺猬弹”;

 

MK11深水炸弹。

2022年,在第28届欧洲海事防务展上,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了一种研发中的可用无人机投放的深水炸弹。这一举动,再次打开了人们对深水炸弹尘封已久的记忆。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深水炸弹曾经屡屡建功,击毁击沉多艘潜艇,因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随着反潜鱼雷与反潜导弹的兴起,深水炸弹的发展渐渐式微。

近年来,深水炸弹只有不多的几次露面。2020年,俄罗斯一架苏-27SM3战机坠海。在种种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俄罗斯军方选择了将这架战机彻底摧毁,使用的就是深水炸弹。2018年,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组织的一次演习中,投下深水炸弹。结果,深水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威力,“意外”地使附近潜水的3艘美国潜艇紧急浮出水面。

和露面次数稀少给人的“深水炸弹发展乏力”印象相比,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的这种可用无人机投放的“新一代深水炸弹”,则使人联想到“老树发新枝”等字眼。

那么,深水炸弹自问世时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它如今的发展状况如何?请看相关解读。

问世不久成为反潜“王炸”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是一种下沉到一定深度或接近、触碰目标时才引爆的水中兵器,通常由舰艇或反潜飞机投放,主要用于攻击潜艇等目标。因此,它也被称作反潜深弹。

由舰艇作为平台投放的是舰用深弹,由反潜飞机投放的是航空深弹。除了早期舰艇上靠人工投放外,后来的深弹投放方式,大体上分为滑轨式、火炮式和火箭式。目前服役的深弹多以火箭式投放为主。

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抗干扰能力强,是早期深弹的特点。绝大多数现役深弹,至今仍保持着这一“本色”。人们起初并没有想到,就是这种带有“仓促上马”性质的近距反潜武器,竟然会在问世后不久迅速成为当时的反潜“王炸”。

深弹是反制潜艇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得到发展和广泛使用。

1914年,德国U型潜艇用6枚鱼雷击沉了英国万吨级巡洋舰。1915年,德国海军使用潜艇封锁了英伦三岛。

此时的鱼雷技术还不成熟,攻击潜艇的效果不佳。英国只好寄希望于研发一种新的反潜武器来对付德军潜艇,深水炸弹应运而生。

1915年底,英国研制出第一种深弹,因其形状与汽油桶相似,俗称“汽油桶”。该型深弹由水面舰艇搭载,投放入水后,爆炸产生的威力可对距离10米的潜艇造成严重破坏,作用深度达200米。

1916年,英国首次使用深弹击沉德国U型潜艇,拉开了世界海战史上用深弹进行反潜作战的大幕。

实际应用中,早期深弹存在的一些短板暴露了出来,如下沉速度较慢、需设置爆炸深度、爆炸后影响探测和发起二次攻击等。这些短板在后来拍摄的一些二战海战题材电影中有所体现,影片中经常有潜艇躲过深弹攻击侥幸逃脱的场景。

为补齐上述短板、提高深水炸弹命中率,英国海军研制出“刺猬弹”。该型深弹的得名,来自它的发射装置布局方式。其发射装置共有24个炮管,向前倾斜45度设置在甲板上,状如刺猬身上的硬刺。

“刺猬弹”改用了触发引信,不用判定潜艇深度,因而作战准备时间更短。

单个“刺猬弹”的体积较小,弹径为178毫米,入水声音较小,不易被潜艇察觉。加上采用流线型壳体,下沉速度比先前的深弹要快一些,有效压缩了目标潜艇的规避时间。该深弹主要靠投放密度取胜。24枚弹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发射出去,能够在舰艇前方或两侧形成一个半径约40米的椭圆形弹幕将目标潜艇“罩”住,只要一枚引爆就会诱发其他深弹发生连锁爆炸,从而提升命中率。

1944年5月,美军驱逐舰在两周时间内,利用“刺猬弹”接连击沉日本6艘潜艇,创造了不俗战绩。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研发出种类繁多的深弹。

1942年,美国海军研制出用格栅式发射架发射的MK20/MK22火箭深弹,使深弹能方便地部署到较小吨位的舰艇上。

1944年,英国研制了“乌贼”深弹及气动发射装置,装药及威力与“刺猬弹”相比有所增加。

据统计,1935~1945年期间,被深弹击沉的潜艇约700艘,占这一时期被击沉潜艇总数的七成以上,成为当时反潜武器中的“王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深水炸弹一直是反潜的主要武器。

发展历程“冷热不均”

随着科技的发展,深水炸弹带着“惯性”又向前发展了一段时间。全自动的大口径反潜火箭深弹如美国的阿尔法系统、多管大口径火箭深弹如博福斯、带定向器的反潜迫击炮如意大利梅农等先后出现,不仅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其操作也更加方便。

冷战初期,为了增加对敌方潜艇的威慑力,美、苏等国研制了核深弹,通过水下核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来摧毁目标,如美国的MK90、苏联的8F59 SKAT、英国的WE.177系列等。这类深弹一般由反潜机携带释放,爆炸深度为水下数十至数百米,威力可达万吨级TNT当量,毁伤半径在800~1000米左右。直至冷战结束后,核深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过程中,传统深弹的生存空间开始受到各方面挤压,其发展显露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