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冲锋枪的进化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 | 作者:石峰 谢润昌 贾浩蓝 | 发布时间: 2023-10-23 | 3029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冲锋枪诞生以来,各国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发改进,因其射速快、火力猛、轻巧便于携带,逐渐成为现代步兵最重要的单兵武器之一……

 


德国MP5冲锋枪。

 

苏联波波沙冲锋枪。

 

美国M3冲锋枪。

提起冲锋枪,不少军迷会联想到波波沙冲锋枪、MP5冲锋枪、乌兹冲锋枪等世界名枪,它的问世弥补了一战期间近距离作战火力不足的问题,改变了步兵战术,一度成为战场上制胜利器。

自冲锋枪诞生以来,各国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发改进,因其射速快、火力猛、轻巧便于携带,逐渐成为现代步兵最重要的单兵武器之一,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之后的反恐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过百年进化之路,冲锋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本期,让我们一探究竟。

改变传统设计,战场攻防较量催生单兵利器

冲锋枪通常是指双手持握、发射手枪子弹的单兵连发枪械,曾被称作“手提机关枪”。它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射速快、火力猛,适用于近战或冲锋,因而得名冲锋枪。

冲锋枪的出现,与战场需求及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一战时期的主流作战样式是堑壕战,各国军队普遍列装了射程远、火力大的机枪,可以对集群冲锋的步兵造成伤亡。一战索姆河战役,展现出堑壕战的残酷性——英军一天内有6万人倒在机枪枪口下,这不仅是一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也打破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单日伤亡纪录。

残酷的堑壕战让交战双方意识到:军队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像机枪一样进行快速连发射击、高密集火力覆盖,又像步枪一样可轻便携带的轻武器。在战争的推动下,冲锋枪应运而生。德国枪械师雨果•施迈瑟研制出MP18冲锋枪,它采用自由式反冲为基础组合侧向开膛装弹和抛壳的设计,构建了以追求高射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最早将冲锋枪用于实战的也是德国。自MP18诞生后,德军一改过去火炮打击后步兵集群冲锋的战术,而是采用突击队渗透战术,悄悄匍匐到对方阵地前,利用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发动突袭。可以说,冲锋枪改变了步兵的战术,既减少了己方人员伤亡,又提高了对敌突击效率。

20世纪40年代是冲锋枪发展的鼎盛时期。MP38冲锋枪、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和英国司登冲锋枪等,都是当时的名枪,累计生产达1000万支以上。

然而好景不长,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的发展令冲锋枪渐渐“失宠”。二战后,自动步枪与冲锋枪的功能越来越相似,特别是兼具冲锋枪和自动步枪优点的突击步枪出现后,冲锋枪的战术地位逐步下降,发展陷入停滞。

转机来自一场教科书式的营救行动——1980年,6名恐怖分子袭击了伊朗驻英国大使馆,英国特别空勤团以1名队员轻伤的代价,成功解救大使馆被劫持人质。此次行动,英国特别空勤团突击队员使用的MP5冲锋枪一战成名。凭借其枪身短小、便携易用、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冲锋枪成为各国竞相研发的近战突击武器。这时候,捷克VZ61、比利时P-90、意大利M4等一系列冲锋枪相继问世。

回溯二战前后冲锋枪发展史,可以发现冲锋枪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战前,冲锋枪突出特点是性价比高,生产遵循战时模式,能够实现快速量产,但精度都不高。二战后,为满足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队的需要,冲锋枪开始向着高精度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从轻武器发展势头看,除了微型冲锋枪、轻型冲锋枪、微声冲锋枪仍有生命力外,普通冲锋枪逐渐被小口径突击步枪取代已是大势所趋。

战场是武器发展的“磨刀石”,也是武器质量的“检验场”

二战中,冲锋枪风靡全球,几乎所有交战国的军队都为步兵装备了冲锋枪。奇怪的是,日军步兵却始终没有装备任何一种型号冲锋枪。注重单兵射击训练和步枪精准射击的日军认为,步枪要好于命中率低的冲锋枪。直到在太平洋战场上,成千上万的日军倒在美军冲锋枪的密集弹雨中,日军才认识到冲锋枪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

二战前,战术思想守旧的参战国认为,冲锋枪制造工艺复杂、战场作用发挥有限。但是二战时期的地面战呈现出与一战截然不同的特征:步兵分队开始与火炮、坦克一同投入战斗,较远距离目标可以通过火力支援解决,轻武器则应用于近战;战场上双方机动能力增强,遭遇战的几率增加。这些特征要求步兵分队必须提升近战火力强度,其手段之一就是装备更多连发武器。

当时,自动步枪技术并不成熟,比较可靠的方案是将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可随时开膛射击、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继续发展下去。步兵分队装备冲锋枪,可以与栓动步枪形成远近互补。

随后,各国采用冲压、点焊、铆接等工艺制造出波波沙、MP38、司登等新式冲锋枪。虽然冲锋枪好用管用,但其性价比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只有大幅减少生产成本和工时,才是冲锋枪量产并列装军队的先决条件。以苏联为例,PPD冲锋枪因大量使用铣削零件,成本高达900卢布,而改良后的波波沙冲锋枪的成本约为142卢布;工时方面,单支PPD冲锋枪生产需13.7个工时,而波波沙冲锋枪压缩到7.3个工时。显而易见的高性价比,让波波沙冲锋枪成为苏军的标配。

二战结束后,随着突击步枪问世,传统冲锋枪失去用武之地,渐渐从各国陆军中退役。不过,个人防卫武器概念的提出,给各武器厂商打开了新思路,改良后的冲锋枪凭着短小轻便、火力凶猛的优势,成为近战利器,并诞生出德国MP7、意大利M12S等冲锋枪。

随着现代单兵装备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一杆步枪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在近距离交战中,改良后的新型冲锋枪要比短突击步枪更加实用,其射速高、操控性好,适合军人单手持枪执行特殊任务。新型冲锋枪一般都采用短枪管、无枪托和模块化设计,这些设计的好处是枪身更短、携带时更加方便和隐蔽,能在城市环境等狭小空间快速灵活地改变枪口指向,也可以根据需要加装各种战术附件,进一步提高其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