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好卡分享.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想思念!构建爱国主义,弘扬中华精神!欢迎关注! 实惠卡,低月租大流量,5G网速稳定!需要发消息领取,一张包邮哟!
前不久,伊朗公开宣布,首款伊朗国产远程巡航导弹“阿布•马赫迪”列装海军,标志着其在巡航导弹研发应用上的重大跨越

伊朗的举动并非个案。俄罗斯宣称在核动力巡航导弹研发上取得新进展,美国陆续启动多个新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项目……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关注巡航导弹研发领域,并努力寻求突破。
巡航导弹,是指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有翼导弹。它看上去就像一架小型飞机,但威力巨大,可以对各类目标实施精准火力打击。现代巡航导弹能携带多种战斗部,可以利用地形灵活突防,而不易被探测和拦截,非常适合在防御网密集地区打击高价值目标,也因此受到各国军队青睐。
从初步开展概念研究,到成长为高科技利器,巡航导弹历经百余年变迁,已然成为战场上强有力的威慑性武器,也是现代战争的空中利剑。
回顾发展历程,巡航导弹究竟怎样蜕变成如今的精准打击型装备?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从“飞行炸弹”起步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有人设想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通过携带弹药自主飞向目标实施“自杀式爆炸”。这种武器就像会飞行的炸弹,如果研发成功,不仅可以减少轰炸机和飞行员损伤,还能提高火力打击精度。
基于这一设想,世界各国开始了一系列试验。
1917年,英国AT项目进行试飞。虽然前期试验并未成功,这一项目却为英国巡航导弹的研发埋下伏笔。1924年,该项目重新启动。几年后,英国设计师研制出一款使用无线电控制的“飞行炸弹”,命名为Larynx。不过,因为命中精度、杀伤力等问题,Larynx最终未能列装。
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开启了“凯特林飞虫”项目的研究——采用惯性制导技术,通过木头框架加固光滑的纸质双翼,最终推出一种造价低廉的“飞行炸弹”,每架仅需400美元。然而,由于一战结束等原因,“凯特林飞虫”只生产了几十架便失去发展机会。

一系列“飞行炸弹”在试验中诞生,虽然成熟度不高,没能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却为巡航导弹的研制描摹出雏形。
1944年6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正酣。德军瞄准英国伦敦塔桥,发射了10枚导弹,其中4枚成功穿越海峡抵达英国国境。这些导弹,就是巡航导弹的鼻祖——V-1导弹。
此时的V-1导弹与之前粗糙的“飞行炸弹”相比,无论火力、射程还是速度都有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使用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在飞行时会嗡嗡作响,发出类似摩托引擎的奇特声音,V-1导弹也被称作“嗡嗡炸弹”。
到二战结束时,V-1导弹发射总量超过10000枚,其中大多数飞向了英国。由于制导与动力方面的缺陷,加之英军进行火力拦截,V-1导弹的目标命中率不高,但依然造成了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战争岁月里,它那低沉而恐怖的嗡鸣始终印刻在英国民众脑海,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V-1导弹的出现,曾让美国现代空军之父亨利•阿诺德忍不住感慨:“‘凯特林飞虫’具有和V-1导弹相似的飞行原理……如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中断‘凯特林飞虫’的研究,历史是否会改变?”
历史没有如果。伴随着V-1导弹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巡航导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许多传承了V-1导弹“基因”的巡航导弹接连涌现。美国的“潜鸟”导弹、苏联的10X导弹,都采用了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可以说是V-1导弹的高度仿制品。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前,除去苏联研制的“冥河”反舰导弹外,绝大多数巡航导弹都表现平平,并未取得显著发展。
由“战斧”掀起热潮
20世纪50年代,弹道导弹技术日趋成熟,苏联的P-7导弹和美国的“宇宙神”导弹相继发射成功,一度让巡航导弹的发展陷入停滞。就在各国对巡航导弹意兴阑珊之际,全新的技术突破,为巡航导弹的升级带来可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启动多平台巡航导弹项目,成功研制出颇有威名的“战斧”导弹。
与二战结束时的早期巡航导弹相比,“战斧”导弹有了质的飞跃,其射程、命中精度、突防能力、爆炸威力、效费比等性能都达到全新水平。列装美军部队后,“战斧”导弹进一步发展迭代,已然具备战略和战术双重打击能力。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正式打响。
数十枚“战斧”导弹从美军战舰上呼啸而出,对伊拉克巴格达的通信中心、导弹基地、空军基地等多个战略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不仅为之后的大规模空袭创造了有利条件,更让世人见证了现代巡航导弹的强大战斗力和威慑力。
这场震惊世界的现代化战争,令“战斧”导弹一夜成名。此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战斧”导弹都作为首轮打击的先驱力量出击。
据报道,“战斧”导弹在海湾战争的平均命中率达到80%,在阿富汗战争中打击精度甚至超过90%,体现出其制导系统的高精准度。凭借地形匹配制导、惯性制导、GPS制导等导引手段,“战斧”导弹能够对目标精准定位,衍生的Block5A反舰型还具备自主识别能力,可以随时攻击水面移动目标。